会长谈产业

会长谈产业

时间:2023-7-3

       2023年5月,刘宪研究员做客大型系列工业专题片《装备中国 》之《会长谈产业 》直播间,就我国农业机械化及相关产业等八个重点话题做了

       视频访谈,内容摘要如下:视频访谈一、关于中国农机化及相关产业

       刘宪:感谢《会长谈产业 》专栏的邀请。农业机械化不是产业,却是涉及多个产业的一个平台。这个平台承载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服务业包括农机售后服务、维修业和田间作业服务。平台上的三大产业相互渗透,跨界融合,把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乃至信息技术聚合在一起,形成推动农机化发展的巨大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定义:“农业机械化,是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为适应农业、作物、农艺和环境,从农机产品的科研开发、机具的生产制造、到推广应用的整个产业链。中国农机化协会是产业链中的一个因子,其使命是促进第一、二、三产业有机衔接,为各产业、企业、用户间的信息交流、技术分享和合作互利,搭建平台提供服务。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随着农业基础地位的稳固,工业化水平提升,农业机械化从无到有,发展比较快。特别近些年呈现出一个非常迅猛发展的态势。2023年我们对近10年来,也就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行了全面分析,发布了《非凡十年》专题研究报告,从10个方面对发展环境和成就进行详细的描述。通过这些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农业机械制造和使用的第一大国。从综合的水平看,从极端落后的状态起步,七十多年后跨入了全球比较靠前的位置,给世界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进入二十一世纪,各国农业机械化都有很大发展。我们参与国际合作交流和市场竞争明显增多。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既感受到了自身的长处和优势,也感受到问题和短板,与先进国家比,我国农机的制造、农机应用技术体系、农机作业服务等方面,还有很多的路要走。

       视频访谈二、关于农机工业

       刘宪:我们是后工业化国家,发达国家积累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的很多。相对来说农机产品开发设计难度降低,而来自农业的需求对中国农机工业发展进程的重要作用凸显。几十年来日益增长的需求和源源不断的资金注入,创造了巨大的市场,推动了农机工业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可以制造绝大部分的农业机械,是世界农机制造的大国,预计2023年的农机工业总产值在去年5,000亿的基础上仍会有较大的增长,出口也会呈现增长的态势。近年来通过不懈努力,国产大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采棉机、油菜移栽机,甘蔗收获机等一批短板机具已经成功量产。但一些领域供需矛盾依然突出,比如农作物复合种植专用机械,园艺和畜禽水产养殖机械,高端智能农机装备,适应丘陵山区的小型多功能机械相对的缺乏。

       农机工业既有制造业的共性问题,自己独特问题。主要的差距在于企业的创新意识不强,核心技术自主研发投入少。产品品牌不亮同质化严重。农机工业集中度低,企业小而散。知识产权保护薄弱,市场竞争秩序不完善,产品开发和市场的需求紧密结合缺失。

       共性的问题对策不多说了。解决独特问题首先要加大政策创设力度,鼓励农机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和新产品研发方面的持续投入,支持农机工业提升基础材料、零部件品质,健全产业链,打好发展的基础。改变国家或企业花了很多的钱,研发出一个产品,别人轻易就仿制了,投入没有效益难以为继的状况。建立良好的企业成长环境,保护知识产权,规范市场秩序。

        二是深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特性和农民需求,比如说耕作机具,不同的土壤,要求是不一样的,我在国外看过一个研究所,他们把全国每一个区域的土壤样本都收集起来,测土壤力学性质用于研究相应的机具,我们这方面的工作还要再下笨功夫。

       三是让市场成为企业发展的唯一风向标,围绕热点问题攻关。前两年集中于高端拖拉机、油菜收获机械研发,已经有了突破,在畜牧水产养殖机械,丘陵山区的多功能机械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紧紧的围绕着市场需求攻关。

       四是制造流通和推广一起发力,特别要加强推广使用的份量,重视农机流通体系在发展农机工业的作用。制造好了宣传不够,没有人去买去用,哪来效益?进一步的研发也好,生产也好,就没有经济的基础,所以要加强推广。国家的推广机构,我们协会都在推广。国外的机械现很贵,比同款国产机械要贵若干倍。如果我们有好的,要介绍给农民让农民去用,以农机流通为主导,三大协会共同打造的中国国际农机展之所以有世界一流的规模和影响力,既有强大的产品展示和销售的功能,更是业界科研、高等教育、技术推广乃至政府管理,专业观众深度参与的具有综合功能的公共服务平台。

       视频访谈三、关于农机应用技术体系  

       刘宪:实现农业机械化没有机器不行,没有运用技术的支撑更不行。这个问题讨论的不多,但非常重要。一些观点认为农机制造技术体系比较复杂,既有行走机构还有若干作业单元,装备种类琳琅满目。其实农机应用技术体系内涵更为丰富多彩,包罗万象。

       以种植业为例,中华民族悠久的农业生产史,是建立在手工的劳动作业基础上。要搞机械化农业,那跟过去生产模式就有巨大不同。第一个要选育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品种,第二要制定不同地域全套的机械化作业规程,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土壤、温度东西南北差别很大,这方面的研究内容可以说博大精深。我国种植制度和栽培模式复杂。除了水稻、玉米、小麦三大主粮作物外,还有油料和糖料作物、豆类薯类棉麻、果蔬瓜茶烟、小杂粮中草药等几百种农作物,现在都盼望搞机械化。在机器耕作、播种、收获、产后处理等方面作业流程各异,即使是同一种类农作物,由于存在品种和种植制度等方面差异,如套作、间作、混作、垄作等,对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体系建立也提出多样化要求。机械化采收西红柿、辣椒、生姜、山药和机采棉技术要求差异很大,还有产后初加工,脱水分拣,保鲜冷链运输等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都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但农机应用技术体系里边有很多内容还没有搞明白。

       典型的农机应用技术体系还有许多:比如这几年国家推广的粮棉油糖九大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等等。这些体系构建凝聚了几百位专家的心血和智慧。在耕种、施肥、田间管理、收获、烘干等重点的环节,如何实现农机和农艺的融合,如何把信息化技术和智能装备应用于作业现场,还有许多技术难关需要攻克。

       总之,农机应用技术体系建设任重道远,这其中不仅要研究如何把已有的机器用好,最大限度发挥效能,还要收集运用中机器在可靠性、适应性等方面的缺陷和问题,反馈给制造者参考,研发出更优秀的产品,满足作业需要。

       视频访谈四、关于养殖业的机械化

       刘宪:若干年来,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的重点是种植业的机械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餐桌上不仅要有粮食,还要有更多的畜产品和鱼类,工厂化养殖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传统的养殖业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安全问题突出。无法满足日益提升的需求。养殖业机械化可以使广大的养殖生产者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机械化养殖业,有利的条件很多。从规模上来说,种植业受到土地承包经营体制的制约,集中度不容易提高,养殖业从分散养殖向集中养殖发展,提高集中度比较容易。在生产条件和环境控制方面,比如说光源的利用、空气温度、湿度和质量的控制,养料的输送和预防病害等等,种植业面积大,控制难度就大。养殖业就容易一些。未来养殖业机械化的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因此,从工程技术和生物技术、信息化技术的结合入手。建立养殖装备应用技术体系的十分重要,特别是新兴的健康养殖,福利养殖等方面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视频访谈五、关于农机应用者

       刘宪:有了精良的农机装备,高水平运用成为农机化发展进程的关键因素,也是目前重视不够的因素。那些认为只要有好机器,实现农机化就万事大吉的观点是片面的,如同射击比赛,用的枪一样,能否打出好成绩,最终取决于选手技术和心态。中国发展农业机械化也是如此,必须有高素质的农机手队伍,才能把机器运用好。目前我们的机手队伍不稳定不成熟,水平参差不齐,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的核心工作是关注农机手。设有专门的工作机构整天研究农机手的问题,现在所有农民都享受国家惠农政策,但从事农业的只是其中的小部分人,主要是农机手。我们格外关注这些人的状况,他们的文化程度,受专业教育,专业训练的经历,他们的年龄结构和收入,困难和问题,提出政策建议,为国家完善和制定更加精准的惠农政策提供依据。我们已经在南北方若干村庄进行了实地访问,还要继续下去,直到取得满意的第一手数据。我们希望把饭碗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靠谁端?肯定要有一部分人专门干这个事儿,农机手是主力。农机手队伍建设具有战略意义,这件事没有替代方案早晚都要办。现在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开始加入到农机手群体里,有的甚至是名牌大学毕业,他们看好这个职业,农机手不会永远停留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状态,未来可能这样一幅画面,在蓝天白云之下,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轻松愉快地操作着现代化的装备,源源不断地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食品的需要。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啊!

       视频访谈六、关于社会化的服务

       刘宪:我们的基本国情是土地经营细碎化,长期面临分散耕种生产成本高问题。

     农机社会化服务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不是权宜之计,是一种长远的制度安排。中国农机化协会既关注农机手个体,更关注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设立专门的分支机构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近年来,全国农机合作组织的发展迅速,已经有19万个农机服务组织,乡村农技从业人员接近5,000万,2022年全国农机作业收入达到3600多亿元。但是,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布局并不均衡,服务半径和能力跟不上 ,在组织主要农时季节农机大规模跨区作业,抢收抢种以及应急救援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

       社会化服务能力的建设是公益事业,必须依靠国家支持。比如加大农机作业补贴的投入支持,建立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来提升粮棉油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水平。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业服务公司等社会化服务组织,组建常态化的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提升抗灾救灾的能力,特别是农机服务组织的带头人,农机服务的经纪人的素质,这直接关系到农机社会化服务效率,作业质量。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陆续加入农机合作社,成为农机合作社的带头人。他们子承父业,或者自己承包一个农机合作社,承包一块土地来从事生产经营,既有粮食生产,也有其他的农作物的生产。我们有一个专门的工作委员会联络他们。希望有更多的受过良好教育的,有热情、有激情,具有专业技能的年轻人出现在我们这个行业中,改变目前的状况。社会化服务是多方面的,比如说农机的维修服务,计划经济时代,每个县有一个农机修造厂乡里也有服务点,管这个事儿。国家要给每个县修造厂一定的钢材刀具设备等,让他们承担维修任务。那时候制造也是国家管的。现在农机制造已经市场化了,维修是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产品三包期内企业可以管,但不可能承担无限责任。特别是操作不当,出现问题了,企业管不了那么宽。所以服务组织大有用武之地,要开展各种实用技术培训,建设蓝领操作者队伍。现在发动机升级了,国四新型发动机很多人都没见过,多了几个装置是干什么用的?搞不清楚。所以要通过培训来解决,还有油料的供应,零配件的供应等服务。我认为应该探索在地市一级建立农机服务中心,像汽车4S店一样,为农业装备提供终身服务,有什么困难尽管找服务中心。

       农机社会化服务带了一个好头,将来还要建立综合农事服务中心,除了农机作业服务,还供应化肥农药,帮你施肥打药。还可以开展保险、小额贷款等等,新农人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

       视频访谈七、关于农机的安全使用

       刘宪:农机安全使用涉及的因素复杂,潜在的风险比较多。首先是确保机器的安全性能,减少机具设计方面存在的缺陷,拖拉机安全框架,过去我们都没有,出口到国外要求必须有。现在国内也必须加了。有些装备平常似乎没用,一旦有了事故就有大用,例如灭火器、破拆工具等等。设置防止误操作功能也很重要,发生误操作会自动停机,不按照正确步骤就操作不了,特别是温室大棚空间狭窄,对机具的运动操控要求更高,作业方面既有机器行走的安全,机手人身的安全,更要时时关注作业辅助人员的安全,或者看热闹的人。许多时候作业视线不好,光线暗,或者有高杆作物遮挡。作业时噪声大,靠近的人特别小孩看不见,这种意外情况下发生的很多事故是惨不忍睹的,有些安全事故防不胜防,例如在突如其来的极端天气作业、夜间停车、轮胎充气等。有时候发生了事故,空旷的田野里可能没有几个人察觉,怎么能够让别人知道,怎么能很快的到现场?需要报警装置。及时救援很重要,有些事故造成伤害不大,但没有及时救助流血过多的话,就不可挽回了,许多经验都是从触目惊心的事故中来的。农机操作人员流动性大,许多是新手或兼职,安全意识和技能都不过硬,必须强化安全的培训,把那些典型的事故案例,要告诉大家。我们协会有一个安全分会专门就是搞这个工作的。每年都搞安全竞赛,不仅有很大的作业量,而且还能够安全不出事,要给奖励。我们不希望出现大的事故,也不希望有小事故,总之安全无小事。

       目前中小事故还是很多的。有时候突然手指头给弄伤了,操作者以为自己不小心,实际上可能是机器设计或使用方法错误造成的,不提醒同样的事情还会多次发生。农机的保有量越来越大,作业领域越来越宽,安全方面也不断追求完美。比如设计更好的座椅,减轻长时间驾驶人身体特定部位劳损,制造更好的驾驶室,减轻噪音对听力的损伤,农药、粉尘对呼吸系统的侵害,提供一个温湿度舒适的工作空间等等。

       视频访谈八、关于数字农业和智能装备

       刘宪:这是一个热点话题,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业装备智能化受到国家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投入渠道很多,资金充裕,比如说无人机、智能化的机具、无人驾驶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等,热度高增长也快。电视出镜率频繁,画面很吸引人。人们期待智能装备的普及应用可以解决劳动力短缺等诸多难题。

       我们非常理解大众的想法,但必须说智能装备的使用应该是分场合的。农机自动化、无人化作业,主要用于大面积长时间往复作业的场合,用于容易产生疲劳感和环境恶劣的场所,例如高浓度施药、高温、高粉尘等等。要想都用上完全自动化,完全无人操作的东西,从技术上讲是可以实现的。但是投入费用是非常高昂的,包括各种动态信息收集和大数据处理的装备,良好的网络环境等等,从经济上讲可能不划算,因此,大量训练有素的机手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临场意外情况的处置,目前许多时候还需要人发挥作用,比如网络不稳定等。数字农业和智能装备还有许多重要的职能有待开发,比如机群协同作业(收获与转运)、精准作业(对靶施药、精量播种、施肥),机具作业轨迹、作业量、油耗等大数据的收集分析、最佳作业路径的规划、大面积病虫害、旱涝灾情的预警和作业机具调度等等。这几年兴起的电动农机在促进农业装备数字化、智能化方面也有许多潜在的作用。也能改进机器的结构,比如用电驱动方式实现动力转动系统优化。

       视频访谈结束语:

       上面谈到的许多工作都需要规范化、标准化,中国农机化协会根据农机服务的急需,加快制定协会团体标准的步伐。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作物有很大的差异,制定一个国家标准或者部颁标准,周期比较长,团体标准最大的特点能够及时的跟踪新技术新装备的使用,及时制定技术标准。用标准来包装新的技术和方法,传播先进理念和技术要求,指导生产。

       中国的农业机械化经过几十年高速发展,全面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更加追求效益和质量、供给和需求平衡。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逐步进入第一梯队,对科学研究、高等教育的依赖程度势必不断增加,需要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才能源源不断地提供发展急需的新思想、新技术和优秀人才。中国农机化协会2016年创建了《先农智库》,每年汇集出版我们业界不断涌现的思想观点和技术资料,我们将继续把提供智力支援的工作坚持做下去。(完)

来源:中国农机化协会

版权所有:http://njb365.cn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