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白皮书(三)
编者按:
2022年,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秉承一贯传统,继续编发《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白皮书2021》,2021年《白皮书》的体例与往年保持一致,分为:前言、综述、新思路 新举措 新进展、展望和后记,全文约30000字。即日起在协会公众号及网站分数部分陆续发布,今日刊发第三部分《新思路 新举措 新进展(1-3)》,敬请持续关注。
新思路 新举措 新进展(1-3)
1 农业装备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开发智能大马力拖拉机、精量(免耕)播种机、喷杆喷雾机、开沟施肥机、高效联合收割机、果蔬采收机、甘蔗收获机、采棉机等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发展丘陵山区农业生产高效专用农机。推动先进加工装备研发和产业化。研发绿色智能养殖饲喂、环控、采集、粪污利用等装备。研发造林种草等机械装备。此外还提出:要加强大中型、智能化、复合型农业机械研发应用,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75%;要推广大田作物精准播种、精准施肥施药、精准收获,推动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智能化应用;要实施东北地区1.4亿亩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要创建300个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设300个设施农业和规模养殖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推进农机深松整地和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这表明国家高度重视农业机械装备对农业的支撑保障作用,为农机行业指明了具体的发展方向,对加快农机装备转型升级、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是近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罕见直接对农机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意味着农机工作已得到中央层面高度重视。这将极大鼓舞各地有关部门增强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不断促进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
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在京联合召开农机装备补短板工作推进会议。会议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瞄准农业生产需求,着眼全产业链强化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加快补齐短板弱项;要系统梳理农机装备短板弱项清单,明确重点攻关的整机产品、关键核心零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等,组织“产学研用推”各方优质资源协同攻关,力争每年部署一批、突破一批、推广一批;推动农田农艺品种与农机相适应相匹配,把改地改路宜机作为农田建设的重要方向,推进种植模式、作物品种宜机化,拓展农机应用场景;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加强农机防灾救灾能力建设;发挥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导向作用;加强优质企业培育,持续优化市场环境。加快补齐农机装备短板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发挥好政策导向作用,促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更好支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又要发挥好市场决定性作用,以企业为主体整合资源精准有效投向短板机具研发,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2 推进节粮减损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减少粮食损失浪费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采取综合措施降低各环节的粮食损失浪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估算,我国粮食全产业链总损耗率约12%,三大主粮作物的机收损失平均约3%,相比消费环节的7.3%损失浪费率要低不少。
近年来我国收获机械产品标准损失率指标值日趋严格,2017年修订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技术条件》(JB∕T 5117-2017),水稻收获机损失率合格指标从原来的3.0%提高到2.8%,小麦收获机为1.2%;2020年发布的《玉米收获机械》(GB/T 21962-2020),果穗收获机总损失率合格指标从4%提高到3.5%,籽粒直收损失率合格指标从5%提高到4%。
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批示精神,2021年农业农村部将机收减损作为机械化生产的重中之重,狠抓机收减损工作,“三夏”“双抢”“三秋”期间,组织“大督导”加强技术指导;开展“大宣传”提高减损意识;开展“大比武”提升操作技能;组织“大调度”保障机具供应;推进“大托管”缩短作业周期。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召开粮食机收减损专题座谈会;将节粮减损纳入五省区农机手劳动安全竞赛评比项目;在北京、陕西、甘肃等地开展机收减损实地检测;多次召开节粮减损技术及标准研讨会;设立机收减损专栏,宣传节粮减损有关政策措施及活动。各农机部门多措并举、有力有序推进机收减损工作,提高了机收质量,机收减损挽回100亿斤粮食,相当于增加1200万亩无形耕地。
从实测结果看,减损潜力依然较大。从全产业链看,机收损失约为粮食全产业链总损耗的1/4,占比较大。从平均指标看,黄淮海40个小麦机收减损大比武活动现场实测结果,加权平均损失率为0.9%,普通地块机收损失率在2%以内。早稻机收损失率平原区平均为2.7%,丘陵区为3.5%。从具体指标看,“三夏”抽查显示,机收损失率在1.2%以上的占24.4%。部分地区机收损失率离作业标准还有较大差距。与人工收获10%左右的损失率相比,机收损失已有很大下降,但是还存在质量不高、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减损还有较大潜力。
尽管目前我国主粮作物机械化收获减损能力逐步提高,但是机收环节损失受灾害天气、品种栽培、田块条件、机手操作、机具质量、农户意识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减损还有很长路要走。
一是气象灾害影响。突发气象灾害造成粮食作物倒伏、土地泥泞、成熟期变化等情况是影响机收损失率的重要因素。二是作业条件影响。适收期选择不当对作物产量和品质产生不利影响,一些农户为尽快土地腾茬或省去晾晒和烘干,没有选择合适的收获时间,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损耗。丘陵山区“小散偏”地块条件差,田块不规整、田埂多、转弯多,造成机收难度大、效率低,损失率也随之增加。三是机具性能影响。国产机器出厂时减损性能比较好,但随着使用时间延长,机具整体性能比外国机器下降要快,特别是维修保养不及时不到位,严重影响收获质量。机手追求高效率,导致国内收获机企业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收割机效率上,对减损技术研发投入的积极性不高。四是操作水平影响。部分收割机企业不重视对使用者的培训,新机手技能不过关,特别是对粮食过度成熟、雨天收获、倒伏泥泞等环境作业技术不掌握。部分机手为提高收益,作业服务时速度较快,超出正常作业速度,损失率有所增加。五是农艺条件影响。我国粮食作物农艺、栽培、品种存在多样性,导致收割机难以标准化应用,普适性差。一方面是栽培技术不宜机。种植品种比较杂,有的农民不知哪个品种好,为降低风险每个品种都种一点,但对收获影响很大。另一方面是品种不宜机。黄淮海玉米品种后期脱水慢,在玉米含水量高时籽粒收获,可能出现籽粒破碎或暗伤。
3 农机补贴实施
农机购置补贴是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多年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改革创新,带动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有效支撑了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实施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2021年预计全国农机总动力将达到10.7亿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将超过73%,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均超过80%,畜牧、水产、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预计分别达到37%、 33%、43%、41%。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于3月12日印发了《2021—2023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6月3日印发了《2021-2023年全国通用类农业机械中央财政资金最高补贴额一览表》,对新一轮政策实施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各级农业农村、财政部门以稳定实施和最大限度发挥效益为主线,着力稳重点、扩范围、优服务、强监管、提效能,持续提升政策实施精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在支持重点上突出稳产保供,在补贴资质上突出农机科技自主创新,在补贴标准上“因机制宜”“有升有降”,在管理服务上更加便民高效,在监督管理上更加有力有效。截至2021年11月30日,全国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申请额度达191.6亿元,已超全年190亿元预算规模,补贴购置各类农机具191.4万台(套),受益农民160万户、农业生产经营组织5万个。从具体工作举措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有效保障粮食、生猪等主要农畜产品有效供给。全国补贴的机具种类范围由2018—2020年的15大类42个小类153个品目调整扩展为15大类44个小类172个品目,基本涵盖了粮食等主要农作物以及生猪等重要畜禽产品全程机械化生产所需的主要机具装备。截至11月30日,各地补贴购置拖拉机、水稻插秧机、谷物收获机、玉米收获机近43万台,使用补贴资金132亿元,资金占比近70%,并支持江西、湖北、北大荒农垦集团对水稻育秧中心进行补贴,为全年粮食丰收提供了坚实的装备支撑。指导各地将生猪生产、奶牛、蜜蜂养殖所需的27个品目机具纳入补贴范围,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年使用补贴资金3亿元,支持10万个养殖场(户)购置机具11万台(套),促进了生猪等重要农畜产品生产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
二是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因素作为补贴资金分配的重要测算因素,尽最大限度满足脱贫地区的补贴资金需求。优先将脱贫地区特别是丘陵山区农业生产需要的机具品目列入全国补贴范围,包括食用菌生产、果业发展、茶叶生产以及薯类、瓜果菜蔬和莲子、板栗、辣椒等特色产品生产初加工等方面的品目,不断满足脱贫地区农民群众的购机需求。选取丘陵山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急需机具,将补贴额测算比例提高至35%,进一步缓解当地农民群众的购机筹资压力。继续在西藏和新疆南疆五地州(含南疆垦区)开展差别化农机购置补贴试点,支持提高补贴标准。
三是大力支持农机科技创新。围绕加快农机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明确加大支持力度,推进农机科技创新,加快补短板、强弱项。支持各省将通过农机专项鉴定的创新产品列入补贴范围,已有辣椒除柄机等30种创新产品纳入了补贴范围。组织实施新一轮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试点,支持8个省级实施单位的16个种成套设施装备实现了购置补贴。指导各省选择部分高端、复式、智能农机产品,将其补贴额测算比例提至35%。支持北大荒农垦集团先行开展北斗产品“优机优补”试点,以深化北斗系统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
四是持续优化政策实施管理。围绕政策稳定实施、补贴机具投档、补贴资金申领与兑付等事关农民和农机生产企业切身利益事项,实现了一系列便民利企具体举措。全面运用农机购置补贴机具自主投档平台,实行常年受理,方便企业随时便捷投档。全面实行农机购置补贴申请办理服务系统常年连续开放,推广使用带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手机APP等信息化技术,方便购机者随时在线提交补贴申请、应录尽录。全面实行补贴受益信息、资金使用进度实时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全面推行补贴申请审核和资金兑付限时办理,进一步缩短办理时限,将农业农村部门审核时间由30个工作日缩短至15个工作日,将公示时间由20天缩短至5个工作日,将财政部门兑付时间由30个工作日缩短至15个工作日,让农民尽快享受政策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