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致鸿 21世纪经济报道
3月3日,在中国相互保险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北京保险研究院中国相互保险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郭永利表示,随着众惠相互保险社的开业运营,可以说在世界发展二百年多年的相互保险,在中国酝酿三十多年,终于开花结果。
对于相互保险在国内的发展,郭永利认为,一是相互保险公众需求巨大、市场潜力巨大、社会作用巨大;二是尽快补上我国相互保险这块短板,国家要立法,给予政策、行业要推动,才能顺利发展;三是从理论法规政策研究和实际发展上行动起来,同舟共济。
郭永利认为,相互保险是互助合作、同舟共济,用保险的办法把具有同质风险的群体组织起来,解决一家一户想解决而又解决不了的问题。
目前,我国许多领域是保险空白。比如,农机行业,全国大约有2600多万台套的各类农机、运输车、植保无人机等等,5500多万驾驶和辅助操作人员,尽管发展了互助保险试点,但绝大部分还没有合适的保险,仍处于“裸奔”状态。
相互保险是产业内孵化出来的保险,它不是一项简单的保险产品和保险业务,而是一个平台、一套组织制度体系和系统的保险保障制度。农机互保试点8年,农民50元起步,用几百元参加,便能解决车损、人员伤亡和第三者责任事故损失的大问题,不会再返贫致贫。
同时,需要尽快补偿我国相互保险这个短板需要国家立法给予政策和行业推动才能顺利发展。现在发展相互保险,需要自我破茧,走出去,使保险到产业中去,到行业中去,孵化建设相互保险组织。
此外,郭永利表示,还要从理论政策研究和实际发展上行动起来、合作共赢。
(编辑:马春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