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阳市朝阳水稻机械插秧专业合作社典型材料

当阳市朝阳水稻机械插秧专业合作社典型材料

时间:2014-7-30

 

       当阳市朝阳水稻机械插秧专业合作社于2008年4月21日在当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合作社历经8年发展,现有成员103人,其中农民成员99人,占96%。资产总额达到412万元。合作社拥有插秧机100台,其中乘座式高速插秧机32台,手扶式插秧机68台,全自动育秧设备一台套,育秧工厂一座。
       2015年合作社共完成机插秧面积3.5万亩,创收410万元。特别是跨区机插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参与跨区机插的合作社社员都尝到了甜头,年完成跨区作业面积2万亩,经营服务收入达到230万元,按作业量单机分红达到3万元。在合作社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其社会效益也得到体现,年带动周边农民用工达8000人次,支付工资达到96万元。累计带动我市农民购买插秧机265台,使得机插秧技术在全市各个乡镇遍地开花。积极发展与种田大户全程合作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经测算机插秧亩平增收60公斤,亩平节约成本40元(与手插秧对比)。
       2013年4月,本合作社完成的《水稻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集成》被当阳市人民政府授予科学技术进步奖。
       2013年7月本社被湖北省农机局和湖北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指导办公室评为省级优秀农机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现已具有一支较强的水稻育插秧机械化专业队伍、丰富的管理经验及比较稳固的跨区作业服务基地。
       纵观合作社几年发展历程,之所以能够带动机插秧的大力发展,合作社得以发展壮大,主要抓住了以下两个方面:
        一、推行“三承服务”
树立合作社的良好形象,为合作社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承服务”即承包技术,从插前的育秧到插后的大田管理,实行一站式全程技术服务;承诺效益,在同等条件下,机插水稻产量不低于其它栽插方式的产量;承揽风险,除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及不按技术要求操作管理的人为因素外,在正常情况下,因单纯机插而导致比同期其它栽插方式减产的包赔。实行“三承服务”,机插用户有保障,社员有压力、有动力,合作社有“底气”,这就要求合作社做到“两个突出”:一是突出专业精神,实行规范化管理,遵守合同,确保质量。合作社对参与机插的社员进行“四统一”的规范化管理,即:统一签订合同,统一资费结算,统一作业标准,统一机械调度。树立合作社良好形象,让用户放心,让社员省心,同时按照合同约定,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提高作业效率,确保作业质量。二是突出专业技术,实现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机插秧作为一种新的栽培方式,必须要有与之相配套的管理技术。合作社聘请市农业专家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并详细记录,完成了机械育插秧技术规程,积累了一整套完整的技术资料。为机插水稻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二、本地和跨区作业两个市场并重,把合作社做大做强一是立足本地打基础,主要以创办机械插秧连片示范区和扶持机插秧大户来带动本地发展。在本地机插过程中,合作社狠抓技术配套服务,在育秧期间举办育秧技术培训,并举办大型育秧现场会,手把手地指导农民育秧。对插秧机手进行田间作业培训,提高机手的操作水平。合作社还聘请了市高级农艺师到田头对农民进行专项技术指导,并按各时期的管理要求,印发肥水管理、病虫防治等技术资料发放到户,确保机插水稻丰收。二是跨区作业求发展。跨区作业可以充分利用各地栽插的时间差,拉长作业时间,提高插秧机的利用率,是促进社员增收的一项有效措施。合作社与沙洋农场建立了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合作层次下断加深,规模不断扩大。双方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共谋发展,实现多赢。
 
    今后的工作思路:以水稻种植机械化为抓手,牢牢抓住市场发展变化趋势,应用新机具,发展新模式,为合作社的持续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1)加快插秧机的更新换代。
    (2)全面更新机械化播种流水线。
    (3)新增水稻精量直播机。
    (4)推行水稻集中育秧。
    (5)提供全程技术服务。
    (6)参与土地流转,适度规模化经营。
版权所有:http://njb365.cn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