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农机通”成为机手和农民联通的“主渠道”,还需要工作思路的革新

如何让“农机通”成为机手和农民联通的“主渠道”,还需要工作思路的革新

时间:2015-9-11

8月底,湖北各地的中稻收割相继开镰。8月26日至9月7日,记者深入产粮大县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连续跟踪跨区作业机手,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当地秋收情况。

在沙洋县拾回桥镇,来自江苏、安徽、河南等省的跨区作业联合收割机达到200多台。这些跨区收割机手大多为父子、夫妻或兄弟,两个人开一辆运输车、车上装载一台联合收割机,一般都是亲戚或邻居结伴而行,多数机手都有多年跨区收割经验,有的刚从老家来,有的已经辗转广东、广西、四川、重庆多地。
以前人工收割水稻需忙乎10多天,机械化收割三四天就能让新米端上餐桌
记者在湖北圣祥农贸有限公司看到手扶拖拉机进进出出,农民不断把稻谷运来。来自拾回桥镇大新村的王老汉和女婿开着手扶拖拉机,把刚收的4万斤稻谷,以每斤1.34元的价格卖了5万多元。“家里粮食太多了,没地方存放,万一受了潮,那就亏大了,还是抓紧卖了心里踏实。”王老汉说。
另一位正在卸粮的车师傅说,家里种了十几亩稻谷,联合收割机几个小时就割完了,在晒场上晒了两天,拉来卖了,如果不是家里急等钱用,再等等可能会卖上更好的价钱。
圣祥公司的粮山堆得高高的,一辆铲车不停地将新收的谷子运往加工车间。一位负责人说:“这两天收的谷子,今天就会被加工成大米,运往广东、广西,第二天那边的人就可以吃上新米了。”
稻谷从收割到晒干,最终变成大米,端上人们的餐桌只需要三四天时间,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前些年收割稻谷,脸朝黄土背朝天,一个人收一亩稻子起早贪黑要一天时间,不仅累得腰酸背痛,身上还奇痒难耐。”回忆过去,60多岁的王桥村老会计谢长雄说,“但这还不算完,还要把稻子晒在地里三四天,然后打捆,将稻捆挑回晒场,一亩地要挑二十几担,四十几捆啊,光挑稻捆就得来来回回走上几十里路。
到了晒场,把稻捆打开,用拖拉机拉着碾子把谷子碾下来,扬场,晒谷,一道工序都不能少。这期间最担心的是下雨。一家十几亩地,为抢季节,需要亲戚朋友和组里人帮忙,除去工钱,还要买烟、买酒、好饭好菜招待。
“过去从人工收割到谷子入仓需要10多天时间,而现在有了收割机只要三四个小时就能收完,再晒上两天就可以装袋出售或者保存了。”谢长雄说。
“正常情况下,一台收割机加上3辆手扶拖拉机,一个上午能够收割近20亩稻谷,不用再找很多人帮忙了。收割机的谷仓满了,谷子被卸在一台手扶拖拉机上拉回晒场,第二辆拖拉机等着收下一仓谷子。3辆拖拉机如此循环,保证收割机连续作业。”拾回桥镇张新村王金生在给村民收谷子时对记者说。记者看到,刚才还空空的晒场上,一会儿就堆起了高高的谷堆,随即被铺开翻晒。
收割机大大缩短了农忙时间。记者在街上偶遇王桥村五组王成忠、王成权兄弟俩,两个人的谷子已经入仓,正在街上找零活干。
“以前这会儿可没时间出来,不是在自己的田里收谷子,就是在帮组里的人,现在短短几天时间,组里的谷子都收完了,家里没啥事就出来找点事干,挣点零花钱。”大哥王成忠说。
“虽然现在种田的人少了,但人们反而更轻松了,人被拴在田里的时间少了,就能琢磨点其他能让自己过得更好的事情。”王成权说。
跨区收割机手像候鸟一样艰辛奔波,年复一年幸福快乐地追逐着“丰收”
农机跨区作业急需“破茧成蝶”
广袤的乡村田野,规模空前的农机跨区作业大潮,正在引领着农业生产方式的悄然变革,变革之中不仅让农民感觉到种粮越来越有盼头,也让更多的农机手尝到“甜头”。这场变革之中,服务于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作业像滚雪球一样规模急剧扩张,已经不再是第一产业的“衍生品”,变得越来越不可替代,日益成为推进农业发展的强劲动力。这是10多天来记者对跨区作业机手、当地机手和农民跟踪采访的真切体会。
农民观念上的改变是最明显的。在采访期间,农民一直表达了对平整土地、发展农业机械化以及成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渴望。王桥村5组地块小而散,有一家15亩的田,有17块地,最小的不到半亩,这种情况在农村比较普遍。因此,该组农民不惜损失一季油菜收成,积极欢迎9月中旬启动的整地工程;张新村张书林租种90亩稻田,分散在多个村组,虽然今年的收入达到10万元,但他希望租种更多耕地,进行规模化、机械化种植;老山村成立了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统一采购更便宜的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机服务。担任多年刘店村党支部书记的拾回桥镇政府农办主任刘居银认为,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整合农民的农机具和各项资源,给农民提供实惠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各级政府应尽的责任。
如何让跨区作业干得更舒畅,是机手们的一大心愿。艰辛、乐观、向往是农机手的真实写照,为了多赚一点,风餐露宿是常态。可喜的是这种状态在逐步好转。沙洋县农机局局长彭开权表示:“机手们遇到的这些困难,就是我们农机部门的工作重点,而农民对机械化的诉求,就是农机部门的工作动力。”
火热的市场背后,需要冷静思考。在信息化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农机作业已经迎来了“破茧成蝶”的大好时机。今年4月14日,湖北省农机局与中国移动湖北公司在武汉举行湖北移动“农机通”合作项目启动仪式。湖北移动“农机通”以手机为平台,面向全省农机人员免费提供农机法规政策、购置补贴、安全知识、作业市场、技术推广、互助保险、维修服务等多方面的信息资讯服务,实现农机用户与农机部门的双向无障碍沟通。
但在现实中,如何让“农机通”成为机手和农民联通的“主渠道”,还需要工作思路的革新。拾回桥镇党委书记王文、镇长周华认为,真正实现农机作业网络化、数字化,关键要解决三大问题:一是信息的上传,就是要将村、组、户需要农机作业的面积、时间等相关信息上传至网络;二是让更多参与社会化服务的机手注册,促进与需要服务的农民对接,以不误农时农事;三是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管理服务制度体系,让供需双方有法律法规保障。这些有的需要基层去落实,有些还需要做好顶层设计,不能局限于一县、一市、甚至一省。
版权所有:http://njb365.cn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