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经>>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从每年的5月下旬开始,他们便沿着麦子成熟的时间线,由南向北整体推进,沿途,他们将成熟的麦子收割干净,他们就是这个季节最被人关注的“农机手”。
2011年6月5日,记者在江苏省溧阳市采访时,正巧碰上十几位农机手,他们刚刚开赴这里。因为下雨,收割机不能下田作业,他们便三五成群的在路边闲聊。当问起他们的收入时,他们向记者反映收入并不理想。
记者:今年的收入怎么样?
农机手:今年不大理想,目前干到现在比去年差了1/3。
农机手:机器太多,油价太高,收割价钱上不来。
农机手:人家便宜,我们收70元一亩地,人家60元就可以收割。
农机手:高了他们不愿意,少了我们划不来,除去油钱,除去机器开资,什么都不剩了。
由于用工成本增加、柴油涨价、机器增多等因素影响,农机手们普遍感到赚钱不易。然而,溧阳市却有这样一个叫王海斌的农机手,他说今年会稳稳的赚到500万元。
王海斌:我们今年的纯利润在500万左右。我们今年的产值收入应该在2500万左右。我们目前手上的订单应该就有,差不多。
年赚500万,对王海斌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那么,同是农机手,他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呢?谁能想到,这个男人的财富居然与一次半真半假的哭泣有关。
王海斌是溧阳市一家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这是他的一间农机车库。
记者:这是刚买的吗?
王海斌:这些机械已经买了3年了。
记者:这么新呢?
王海斌:我们平时的保养和维护都做得比较好,看上去和新的差不多,你看我们的机具平时摆放都是一条线,很直的一条线,我把部队的一种管理模式带到了家里,就是说任何东西的摆放要实行3点1线,我们很小的一点细节的做法,给别人一种信任感。
王海斌不仅有收割机,而且拥有各式各样的农机200多台。这些农机就是他的精兵强将,一声令下就可以奔赴田间地头,服务于从播种到收割的每一个环节。然而,王海斌的这个农机王国却是从一台手扶拖拉机开始的。
王海斌从小胆子很小,说话都不敢大声,而他1990年却参军入伍,成了一名需要胆量的炮兵。
王海斌:以前胆子比较小,见人我话都不敢说,叫个口号根本呼不出来。
记者:如果喊王海斌,你怎么说?
王海斌:刚开始的时候是“到”。
记者:后来呢?
王海斌:后来是“到”,干脆一点利落一点。
炮兵生涯锻炼了王海斌的胆识,退伍后,他始终惦记着在部队亲手摸过无数遍的大炮,隆隆机声时常在他耳边回响,他梦想着重操就业,哪怕当一名拖拉机手也算。然而,命运却首先让他去了上海滩。
1997年2月,王海斌带着老家120名农民工到了上海包了一个小建筑工程,梦想着赚一笔大钱。谁知当年6月,工程还不到一半,大部分工人就跑回家收麦子种水稻。本来估算可以赚到200多万的工程差点赔了钱。
王海斌:工期比较紧,正好是遇到两个农忙季节,我们应该最起码挣200万左右,但结果没有。
王海斌觉得这活干得实在憋屈。然而就是这次没赚到钱的经历却让他发现了一个赚钱之道。
当时,农村的青壮年纷纷选择外出务工,每当农忙季节,村里剩下老人妇女往往应接不暇。他想,如果买几台收割机或者插秧机不就能解人们的燃眉之急,同时又能赚到钱吗?
为了攒够买农机的钱,王海斌首先承包了140亩撂荒的土地耕种。见儿子一下子有了这么多地,父亲就叫他买两头耕牛回来帮忙。没想到王海斌带回来的牛却让父亲很生气。
王海斌:拖拉机我们乡下称它为铁牛,父亲他是说牛方便,不用烧油,但拖拉机得烧油,但是我跟他算了笔账,你买牛的话,你得天天喂它,就是人不吃不喝,但是牛365天得天天给它吃。他心里不痛快,反正跟我闹情绪吧。
原来,王海斌买回来的是一台手扶拖拉机。有一天,他用手扶拖拉机拉了满满一车粮食,由于操作不当,一阵手忙脚乱后拖拉机一头扎到了沟里,所幸他逃得快没有受伤。
父亲:我说你开到沟里去了,我叫你买耕牛你不信,你非要买这个铁牛,铁牛没有耕牛听话,耕牛的话,你拽到哪里到哪里。
王海斌用那台手扶拖拉机又是耕地又是拉粮,一年下来赚十来万还算轻松,但他买农机的理想却迟迟没能实现。直到2003年,机会终于来了。
这一年6月,又是一个抢收小麦、抢种水稻的季节,中国出现了严重的非典疫情。疫情影响了人员的流动,育好的秧苗急等着插秧,当地政府动员人么买插秧机救急。王海斌喜出望外,想买一台试试,但他的父亲却坚决反对。
父亲:他想买,我也反对过,我们的想法,农忙的想法是地里高低不平,你这个机械化插秧,你低的地方插得到吗?
农机局李亦处长:农农民对新事物有个认识过程,一开始他们也难接受,所以我们插秧机推广10年了,也不是一直过来的,从1999年就开始了,但真正大面积推广还是在2004年2005年,也就是有个四五年他们有个接收过程。
当时村民们并不相信机械能比他们用手插秧插的好,整个镇也没人买插秧机。王海斌只好率领全家老小一起上阵,时间紧、劳动强度又大,王海斌常常累得躺下就爬不起来,结果越发惦记插秧机的事。他听说别的镇有人买了一台,于是就动员父亲一起去看看,到了机器插的秧苗后,父亲吃了一惊。
父亲:看到插秧长势相当好,到下半年的收成,比人工插秧的收成还好,机械化插秧是非常成功的。
2003年下半年,王海斌通过政府补贴,仅用5300元钱就买了一台价值15600元的插秧机,他成了镇里第一个拥有插秧机的农民。
李亦常州市农委农机局处长:省里面一部分项目资金,我们市里面再出一点项目资金。选点进行试验,机器不多只有一两台。
王海斌:机器的原理是什么呢,你看这个是秧针,这相当于代替了人的手指,这个是苗箱,这个是秧苗,这个针下去的时候,这个苗箱在里面左右摆动的。
记者:感觉上像织布。
王海斌:插秧机真是个好东西,多少个人干的活,一个人就干了,而且栽插出来那么漂亮,株距行距都能对得上,手工插秧是对不上的,看上去就像画中一样。
有了这台插秧机,过去20个人的活,王海斌一个人就能干完。村民们纷纷上门要求他帮助插秧,而且人数不断增多,这让王海斌意识到农业机械蕴含的巨大潜力。
这些收割机是王海斌2006年购买的,那年他联合了27个农机手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按股出资,添置了包括收割机在内的很多农机,并且开始了浩浩荡荡的跨区作业。
像这样的场景对于农机手来说是司空见惯的。当时跨区作业的收入很可观,一个麦收季节下来,一台收割机可赚到10来万元。然而,不久发生的一件事,却让王海斌放弃了跨区赚钱的业务。
![]() |
靠保姆式服务赢得财富(20110622) |
一天傍晚,合作社的一个机手在跨区作业回来的途中突然遭遇车祸,造成了车毁人亡的惨剧。
王海斌:河南回来的路上,不幸翻车了,伤了两个人,死了一个人,太惨了,因为一家人呢,本来好好的,出了事情,少了一个人了,所以我们感到很悲痛,收割机就不以跨区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了。
车祸给王海斌打击很大,已经购买了这么多的农机,什么时候才能收回成本,对社员又如何交代呢,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王海斌:那时有点着急,着急什么呢?我投入这么多钱,买了这么多机具,我的成本是否能够收得回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把这个成本收回来。
下一步该怎么办?有一天,王海斌一边漫无目的的开车一边思考着这个问题,看着熟悉的环境他突然想明白一个道理。
王海斌:收割机的机手都这样想,是不是到外面去做,回来再去做,这样可以多干一些活,其实恰恰相反,多跑了不一定多挣钱,多干了也不一定多挣钱。
舍近求远不一定赚的多,就近作业不见得赚的少。对于他来说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了这么多的农机,而这些农机在当地也大有用途。王海斌决定把两者结合在一起,不再跨区作业。那么他又怎样在当地赚钱呢?
2007年3月的一天,当地媒体发布了一条引人关注的消息。消息就来自王海斌,他宣布,谁家有地都可以交给他来耕种,每亩只要交380元的费用,他就对整地、耕翻、插秧、收割等生产全过程负责到底,如果减产一概包赔。他把这一系列做法形象的叫作“保姆式”服务。
王海斌:保姆式服务是我提的,我是溧阳市第一个提保姆式服务的人。
农户:一条龙服务。保姆式的,就是栽下去影响产量他肯定是要负责的。
王海斌:我们给他们的承诺是水稻亩产不低于1000斤,500公斤,如果要是低于500公斤的话,不足500公斤的我们给补上。
为了家里的那块地,在外务工的农民每年不得已还得回家,现在每亩田只需要缴纳380元的服务费,就有人管他们的地,还包收成。王海斌要给村民当种地“保姆”的做法得到很多人的欢迎,很快王海斌就与几个村的1500多户农民签订了服务订单。
社员:农村劳动力可以转移,就不要牵挂着家里那几亩地。
农户:我们的工具都锈掉了。
记者:都锈了。
农户:你看不是上锈了吗,现在全部都不用了,锈了,现在机械化除草,机械化耕田。
从生了锈的农具可以看出,王海并的做法已经彻底改变了一些村民的生活,然而,保姆式服务开始的第一年,王海斌就遇到了危机,那么,他又是如何化解危机,最终做到年赚500万的呢?
2007年6月,又是一个插秧的季节,1500户村民的田间亟待插秧,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溧阳市气温骤然升高到40度左右,很多机手因为高温中暑不能干活。
王海斌的父亲:确确实实不能干了就不能叫人家干,万一中暑这个责任谁都负不了。
更糟糕的是时间不等人,因为从来没有给这么多人育过苗,由于缺乏经验,王海斌把所有的水稻苗一次性育完。要命的是几天内不插秧,剩下的秧苗就会烂在地里。
![]() |
靠保姆式服务赢得财富(20110622) |
王海斌:当时也是刚开始,没有什么经验,秧苗没有把他分批分次的来育,当时就是连续一下子全部育苗下去了,把所有的秧苗一下子全部育下去了,当时全部栽插根本就来不及了。
这种状况引起了村民们的不安,生怕插秧不及时让自己遭受损失。
村民:你给我干活,你就要给我一次性全部干完。
王海斌:老百姓他也不管,反正就是我钱给了你,我们签订了合同的,收不到稻子我们要你赔的呀,所以当时压力大得不得了。
合同可是白纸黑字签了的,如有闪失,1500多户村民的赔尝可是个吓人的数字,然而就在此时,因为天热机手们也不情愿出工,就连王海斌自己的父亲和岳父也闹起了情绪。
王海斌:为农服务的时候,我父亲是极力反对的,我爸爸说几年就是讨饭也不能搞了。
父亲:我就讲这个活不好干,后来他硬要干,遇到这种困难我们就发牢骚了。
![]() |
靠保姆式服务赢得财富(20110622) |
岳父:看着吃不消我就要发牢骚,像这样来搞,我们下半年不要搞农户插秧了,我说搞农户插秧太接受不了了。
一边是村民等着插秧,一边是机手不情愿出工,如今自己的家人也开始抱怨,王海斌心急如焚,同时又感到非常委屈。
王海斌:感觉特别委屈,我父亲也在骂我,自热仍然眼泪就出来了,我看他们不吱声了,我干脆就哭吧。本来眼泪就出来了,我干脆就让他流吧。
看到从来没哭过的儿子泪流满面,两位长辈反倒有些不知所措。见此情景,王海斌觉得哀兵必胜,干脆痛痛快快的哭了起来。
父亲: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嚎啕大哭,眼泪往下淌,我知道了他的确受委屈了,就不能再责怪了。
岳父:我说别哭了,总归今年把这个事挺过去再说了,下一年再说了,今年不管怎么样要把他挺过去。
王海斌的哭声让两位长辈的气马上消了一半,毕竟儿子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于是,两位老人帮助王海斌做通了大家的工作,决定调整作息时间,一天中最热的时间休息,早晚则开足马力干活。
然而,这时新的情况又出现了。一天,王海斌得到报告,说有人抢了他们的秧苗。
机手:说我们田里面插秧插得不好,一拿3张他拿5张,1亩田总共25张秧苗,你拿5张他拿10张的话,几家人都拿,不是一家人拿的,我们拖拉机开过来,很快就抢光了。
农户:那个小很小,人工插的秧苗有这么高,第一年看着不习惯。
原来,问题就出在插秧机上,插秧机是按照科学标准设计的,机插的秧苗比手工插秧的秧苗看起来稀疏,村民们误认为是王海斌给他们插少了,怕影响了自己的产量,就纷纷抢秧苗往地里补插。
农户:就是好像苗少了,苗不壮,要补上一点。
机手:说要补,看行距宽,中间要补一棵,他们不懂,补了都没有用,补了产量都不高。
![]() |
靠保姆式服务赢得财富(20110622) |
王海斌哭笑不得,但生米已做成熟饭,一切只能等秋后再见分晓。果然,水稻成熟的时候,用机器插秧的地里普遍增产。王海斌从此赢得了大伙的信任,与他签订保姆合同的村民很快增加到5000多户。
2010年,王海斌又引进了一条年产1万吨精米的加工设备,延长了农机合作社的产业链。当年纯收入超过了500万元。
溧阳市常委副市长夏国浩:常州作为江苏省水稻单产8连冠得主,在常州当中我们溧阳占了接近60%,溧阳的粮食产量的提高得益于机械化,海斌合作社的实践过程其实也是发展的方向性的先导。
常州市农委农机局处长李亦:他农机专业化合作社他并不是第一个,他是起步比较晚的,但他为什么做得这么好,为什么做得这么好,我们也在总结,我觉得他就是一个思路,挖掘到看到我们这个市场潜力,他能看准了就,投入大。
2011年6月5日,作为保姆式服务的一部分,王海斌正指挥收割机抢收小麦。他说,虽然今年旱情严重,但由于农机在各个环节的有效利用,小麦的收成相当理想。
记者:今年干旱对小麦的影响大吗?
王海斌:有影响,但不是很大,你看今年的土地旱得都冒烟了,土壤这么干,一点水分都没有,去年的麦穗基本跟这个差不多,比去年的麦穗明显要长多了。
![]() |
靠保姆式服务赢得财富(20110622) |
记者:这个像今年的,这个像去年的。
王海斌:还有这个麦穗的籽粒,你看一下,比去年要饱满得多。
记者:这是大一点的。
王海斌把收割完的小麦运到了合作社的烘干车间。为了让工人们多多休息,他自己守了8个小时。第二天一早烘干的麦子就被送进了粮库称重量。
记者:今年的收成怎么样?
王海斌:还行,每亩亩产大概800多斤,去年只有700多斤。
如今,麦收已经不是王海斌的主要收入来源,但王海斌还是不敢有任何怠慢,因为这一环节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他的整个赚钱大局。
视频下载:http://sannong.cntv.cn/program/zhifujing/20110622/11298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