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九银十,正是中稻抢收时节,笔者下乡了解到,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落实,农民购机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成倍增长。以省级贫困县湖北省谷城县为例,截至2012年8月底,该县机械拥有量达35000多台,与上世纪90年代末相比机械增长了62%,年增长幅度达15%。然而,农村机耕道现状却制约了农机推广运用。
笔者走访发现大部分乡镇、村组没有机耕道,仅有的也是建设于上世纪60年代的,由于受当时物力和设计观念的影响,大多只能满足小型耕整机和板车通行。而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乡村机耕道建设、养护和规划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几十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机耕道路面越来越小,仅存的机耕道也多为泥沙路面,坑洼多、基础弱、安全等级低、作业周期长。
拖拉机等机械在机耕道行走时只能低速行驶,有时还得搭块板做桥板才能通过,大大降低了农业机械的作业效率。一台收割机在收割不同成熟期作物的田块间作业时,由于机耕道不通,作业机械在田块间转移的时间比收割的时间还多几倍。农民和农机手有时只能望“机”兴叹,机耕道成了制约农村全程机械化普及的“瓶颈”。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农村机耕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护。笔者建议:县乡两级政府应把机耕道建设纳入农业工程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环境治理、农机示范村建设等项目中统筹规划,并与农民投资、投工、投劳结合起来;也可借鉴村村通政策,实现以奖代补,以财政资金投入拉动社会资金投入,发挥财政资金的几何效应。
此外,还应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把乡村机耕道养护管理与乡村公路管理同等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和新农村建设中,县与乡镇,乡镇与村,村与村民,层层签订机耕道管护责任书和管护合同,从根本上解决机耕道无人管、无钱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