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区作业添活力 服务创新促发展——湖北当阳市

跨区作业添活力 服务创新促发展——湖北当阳市

时间:2011-5-31

跨区作业添活力 服务创新促发展——湖北当阳市

    日前,当阳市朝阳水稻机械插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秦松从沙洋县传来喜讯:“我们每天以400亩的进度推进,到六月中下旬就可顺利完成7000亩的机插作业合同任务,全年完成作业达2万亩、创收过百万元不成问题,合作社的力量就是大,农机真有搞头!”

    该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4月28日,是宜昌市首家水稻机械插秧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现有社员20人,拥有插秧机22台,其中乘座式高速插秧机12台,社员出资总额103万元,并建有标准化育秧工厂一个,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合作社固定资产115万元。
    合作社自成立以来,实现了机插作业和服务创收一年一个新台阶,2010年共完成机械插秧面积达13000亩,创产值75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引导社员走上了一条康庄大道。
    一、主要作法
    (一)健全组织,规范运作。合作社严格按照《合作社法》设立。合作社成立后,建立健全了10项规章制度并上墙公布,遵照执行;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合作社组织机构,互相监督,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切实加强内部管理;各种账目清晰详实,社员一目了然;并制定了激励机制,奖勤罚懒,每名社员心中有任务,有奔头,有动力,人人当家,民主管理,科学理财,规范动作。
    (二)创办机械插秧连片示范区。“要想农民跟着干,必先做给农民看”。只有先把事情做好,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农民才会主动参与进来。目前,当阳60%以上的田块实行人工抛秧,农户对抛秧技术认知度高、熟练程度高,要想让广大农户认识到机械插秧的优越性,这几年来,合作社都创办了水稻机插千亩连片核心示范区。同时,重点扶持以刘茂福为代表的种粮大户进行机插,去年其机插面积达到250亩。对于示范区农户和重点扶持的机插大户,合作社制定了“三个一点”的优惠政策,即争取政府(市农机局)补一点,合作社让一点,农民出一点,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机械插秧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大力开展跨区机插。想方设法让合作社成员增收,是合作社发展壮大的催化剂。成立合作社之前,没有组织,全是单兵作战,无法承接大订单,都没有好的经济效益;服务单位认为单个机手诚信度不高,风险性大,出现问题难以查找追责;作业完后,个体没有发票,不便结算。因此,服务单位一般不对个人签合同,开放作业市场。合作社一成立,立竿见影,全盘皆活,合作社经过3年的打拼,羽翅渐丰,从当初只能提供栽插服务,到现在可以提供从育秧到栽插再到大田管理的全程服务,规模经营,与主要合作方——沙洋农场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双方共谋发展,实现双赢。一方面合作社队伍得到了锻炼,技术服务水平和经济效益得到了步步提高;另一方面合作社向合作方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得到了合作方的重视和采纳,合作方也实行了节本增效。合作社以优质服务和诚信理念赢得了社会信任,跨区作业市场不断拓展,作业面积不但攀升,2010年共组织18台插秧机参加跨区作业,机插水稻7000亩,为社员增加了服务收入。
    (四)狠抓技术配套服务。机械插秧作为一种新的栽培方式,必须要有与之相配套的管理技术,尤其是育秧和大田管理两个关键环节。为让农户和社员更好地掌握相关技术,合作社利用机械化育秧工厂和自身技术优势,举办育秧技术培训班和现场会,印发育秧和大田管理技术资料,手把手地指导农户进行育秧和大田管理。插秧期间让社员亲自下地操作,增加了现场感,提高了社员的操作水平,让新机手全部得到培训。合作社专门聘请市农业专家进行全程技术指导,与合作方共同完成了机械育插秧技术规程,对每个环节都制定了相应的技术措施,并详细记录,为合作双方积累了一整套完整的技术资料,实现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确保机插水稻的丰收。
    (五)突出专业精神,实行规范化管理合作社按照“四统一分”的原则,对入社社员进行规范化管理,即统一签订合同、统一资费结算、统一作业标准、统一机械调度,分机核算,遵守合同,确保质量,树立合作社良好形象,让合作者放心,让社员省心,同时按照合同约定,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提高作业效率,确保作业质量。
    二、运作成效
    (一)为社员提供服务,增加收入。合作社积极为全体社员提供及时、优质、可靠的信息、技术服务,诚信为社员拓展增收渠道,及时组织社员规模经营,服务了农民,满足了市场,惠及了社员。3年来,合作社共创收160多万元,每年一台乘座式机纯利在25000元以上。同时也带动大量农民工创收,每年全程农民工用工达1400多个,为农民工创收近10万元。
    (二)为农户节本增效,提供便利。通过实验对比,机械插秧与人工插秧和抛秧相比,每亩平均减少成本约50元,每亩增产粮食30公斤,相当于增收50多元,只此一项每亩就可以节本增效100元,而且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沙洋农场荷花垸农工贸公司,以前水稻生产粗放,产量很低,通过合作社机插及合理化建议后,粮食产量节节高,2010年机插水稻亩产量突破了1000斤,比2009年又增产了100斤,为机插用户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深受农民欢迎。
    (三)壮大了服务组织,提高了组织化程度。合作社的成立和良性运转,引起了社会关注,调动了农民的热情,先后有4个乘座式插秧机用户主动申请加入,合作社也不断添置插秧机具,增强自身实力和服务能力,壮大了规模,扩大了影响,同时,提高了机插秧的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效应。
    (四)探索出一条水稻机插规模化服务新模式。作为宜昌市首家机插专业合作社,通过3年的规范运作,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机插作业模式和服务组织运作模式,受到主管部门和农民的赞成和拥护。合作社组织社员开展规模经营、集团作业,特别是跨区机插,不仅提高了机插秧的组织化程度,形成了规模优势,促进了机插秧的大面积推广,而且提高了社员的经济效益,带动了农机合作组织的发展,扩大了农机社会影响,提升了农机部门形象。通过推广机械插秧,突破了水稻传统生产向全程机械化发展的瓶颈;通过发展机插合作服务组织,解决了水稻全程机械化以及农机化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促进了农机化事业的全面发展,为当阳市农机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几点感受
    (一)领导重视、各方支持是合作社成功的关键。乘座式插秧机的诞生、合作社的成立及跨区机插合同第一单,都是市农机局一手策划。李传孝局长多次动员,最后促成秦松购回全市第一台乘座式插秧机,率领人员为当阳首家农机合作社的筹备和成立费尽了心血,亲赴沙洋签下跨区机插作业合同,为合作社的成长壮大铺平了道路,指明了方向。此后农机部门一直非常重视和支持其发展,每年的购机补贴予以重点倾斜,另外挤出资金为购置插秧机叠加补贴,补贴合作社创办机插示范区,把合作社“扶上马,送一程”,几年来,共为合作社实施购机补贴70万元,还拿出11万元对其进行叠加补贴和扶持。
    (二)牵头人工作有方、社员精诚团结、组织诚信务实是合作社可靠的组织保障
    (三)规范管理、规模经营是合作社生存的前提。以前插秧机手全是单兵作战,没有实力,没有优势,经济效益不高,诚信度较低,服务对象不愿也不敢与其合作,合作社成立后,给服务对象和插秧机手双方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合作平台,合作社有实力,有技术,有人才,有保障,双方合作,顺理成章。
    (四)技术配套,质量保证是合作社发展的根基。以前合作社把育秧当重点,忽视了机插后的大田管理,导致这种好的栽插方式增产不明显,农民未受益,用户不响应。现在他们认识到,育秧是前提,栽插是根本,田管是关键,三者相辅相成,密切相关,一种好的栽插方式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农艺配套。因此,专业、优质的技术服务必须贯穿始终。
    (五)组织有活力,社员有效益是合作社壮大的源泉。

 

版权所有:http://njb365.cn 转载请注明出处